省部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于研究开发极端环境下动态过程参量原位测试的方法、技术和仪器,解决动态测试中的基础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难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主战场。
实验室遵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依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08】539号)、《中北大学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校科〔2014〕37 号)及《省部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试行)》,设置实验室开放基金,以吸引致力于动态测试技术的国内外青年才俊,形成开放、交流的学术氛围。
一、支持范围
1、容栅传感与作动器结构融合的轴向位移测试技术研究
针对智能装备液压作动器在结构紧凑环境下传感器及测试仪器安装受限、电磁环境复杂、存在各类油污影响及随轴运动信息感知部分供电困难所导致的系列信息获取难题,在不影响轴向运动部件功能及性能前提下,将信息感知与被测部件结构融合,建立容栅传感与作动器结构融合的近场耦合模型,揭示信息感知结构与作动轴结构融合的内置式传感机理,分析电容耦合的边缘效应、多层金属壳体屏蔽、液压油膜对电容的影响因素,研究信息感知与部件结构融合的位移测试原位校准方法和分析介入误差,设计动栅和静栅非接触式内置式传感结构,开发实验测试台进行新型传感原理验证,为机电装备的液压作动器位移动态测试提供技术支撑。
2、基于工程振动波反演的地质灾害隐患透明化探测技术
实现煤炭绿色智能安全开采和“双碳目标”发展战略亟需解决煤矿地质灾害隐患透明化探测这一重大技术难题。煤矿灾害中煤与瓦斯突出、承压水突水和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的前兆预警方法大多都依赖振动信号所反演的结果,传统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往往依赖于专家经验和人工干预,难以对这些数据特征进行实时准确处理并给出科学决策。通过探索海量振动信号与地质构造的联动获取方法,研究确定知识与数据融合的类脑决策分析方法,同时分析类脑决策模型的可解释性与鲁棒性优化,实现岩体破裂精准定位与地质构造异常体反演,为煤矿地质构造不同“透明化”精度需求的传感器科学选型、安装与布置提供理论基础。
3、多模干涉微光学角速度传感技术研究
高品质因子光学谐振腔可以显著增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从而为新型光学与光量子效应的验证提供了理想平台,在高精度传感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项目拟研究超高品质因子光学谐振腔制备方法,揭示受限空间下光学谐振腔传感增强机制,研究高品质因子光学谐振腔多模干涉与腔内光学调控机制,实现新型光学谐振式角速度传感应用验证。突破高品质因子光学谐振腔制备与封装技术,光学噪声抑制技术,高精度信息解算技术,为高精度小体积的角速度传感测量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撑。
4、铁电感存算一体化器件技术研究
面向量子高精度感知向智能化、微小型、工程化应用发展的迫切需求,针对传统感知硬件和计算存储系统分离架构导致的响应速度慢、识别率低、轻质便携难等方面的问题,开展基于铁电极化场调控的高性能铁电智能感识一体器件技术研究。探索外场调控与铁电材料物理之间的作用规律,研制低功耗大存储窗口铁电感知器件,澄清铁电极化场调控的器件物理机制,实现基于高性能铁电电子器件的智能传感和识别、神经形态计算功能,突破感存算分离架构限制,为量子传感技术迈向量子智能感知领域提供关键技术途径。
5、面向遥感卫星微振动监测的铁电单晶力电耦合传感机理及器件研究
针对空间遥感卫星平台(帆板、反作用飞轮、姿态控制系统等)等空间微振动监测需求,开展铁电单晶薄膜纳米电畴/畴壁精准调控、高密度畴壁增强力电耦合效应、微振动传感器件研制、振动信号监测与空间辐照环境模拟验证研究,为空间站、遥感卫星等在轨运行过程中微振动监测奠定基础。
6、自适应声学随机阵列目标识别及定位技术研究
在低空、遮挡等特殊条件下,利用声学手段对“低慢小”敌对目标进行远距、高精度识别定位,是武器装备智能化及作战模式无人化的核心技术,在未来战争中应用广泛。本研究方向针对武器弹药智能精打和无人系统精准控制课题,提出基于随机声学传感阵列自组网的“低慢小”目标识别及定位方法,开展声纹特征建模与映射关系构建、传感节点系统集成及可抛撒布放结构设计等研究,突破多源信息融合噪声抑制、声目标空间超分辨自适应解算等关键技术,实现对“低慢小”敌对目标的智能识别,为智能地雷、无人平台、遥测系统等智能装备发展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7、非透明高速多相流场的动态参数原位测量及三维场重建方法研究
针对非透明复杂高速多相流场对无损、高精度测量的迫切需求,研究一种基于正电子发射粒子示踪的三维流场动态参数原位测量方法,开展微型示踪粒子的高比活度放射性标记、多颗粒同步精确示踪、流场动态参数提取及三维场高精度重建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传统多相流无损检测方法“测不到”、“测不准”的限制,揭示特定非透明设备内高速流场的形成与演化机理,为多相流的工程应用和理论研究提供有效测量手段支撑。
8、动态演化过程下X射线时空本征参数层析成像研究
针对锂电池热逃逸、固体火箭发动机燃面推移等快速动态层析成像中高信噪比数据获取、高质量重构与高时空分辨相互制约,难以满足快速演化过程中组分精确定量表征问题,开展动态演化过程下X射线时空本征参数层析成像研究,突破欠时间采样高通量能量编码CT数据获取、不完备时空关联数据解耦与能谱混叠本征参数重构等关键问题,实现被检对象本征参数高分辨时空场重构,为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实验力学等结构演化定量获取和演化机理理解提供技术支撑。
9、蓝宝石光纤模式抑制方法及其超高温度/压力复合测试技术研究
面向高速飞行器、航空发动机和新能源等军事装备和民用设施在制造和服役过程中对温度、压力等参数原位测试需求,针对高温环境下力热耦合、热应力匹配以及特征信号动态提取方法等科学问题,开展蓝宝石光纤模式抑制方法、激光加工在线一体化成型方法、复杂场下温压信号获取及特征信号提取方法、耐高温封装及标定技术等研究。解决蓝宝石光纤工作温度和应用范围受限模式问题、传感器结构稳定性受限加工方法问题、特征信号精度受限解调方法及温压信号串扰问题,突破超高温(≥1500℃)环境下温度/压力参数获取技术瓶颈,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内外部高温狭小空间和其他关注部位的温度和压力测试奠定技术基础。
10、高可靠耐高温碳化硅电极引线制备技术及其在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
针对碳化硅基电学传感器在高温环境下电连接易失效的问题,开展碳化硅高温欧姆接触制备方法和电极引线高温高可靠性制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重点构建影响碳化硅欧姆接触势垒调控的多参数物理耦合模型,阐明碳化硅欧姆接触调控与高温演化机理;研究引线电极的应力分布情况及高温失效机制,结合引线电极耐高温环境考核试验,获得引线电极高温可靠性的优化工艺参数,实现高可靠耐高温电极及引线的制备。在此基础上,突破碳化硅深刻蚀、气密性键合、耐高温封装等微纳加工技术,研制碳化硅基高温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样机。
二、资助面向对象
具有相关学科博士学位或副教授职称,且年龄在45岁以下的科技工作者,经所在单位同意均可按照基金指南,申请重点实验室基金课题。
三、项目申报程序
1、按照“省部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书”(附件1)格式申报,电子稿发送至邮箱skl-dmt@nuc.edu.cn,纸质版一式三份提交至省部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实验室组织专家对申请书进行评审。
3、实验室根据专家意见择优录用,并通知申请者签订项目计划任务书。
4、课题负责人于规定时间内,认真填写项目任务书,任务书电子版发送至邮箱skl-dmt@nuc.edu.cn,纸质版一式四份,经实验室主任和项目负责人共同签字后,由实验室、项目负责人各保留两份。
四、基金资助及管理
基金资助课题的研究年限为2年,基金资助额度为10-15万元/项,具体资助额度根据专家评审建议决定。
所有开放课题基金项目将按照《省部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五、申报时间
申请书受理及截至时间:2024年7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六、联系方式
实验室网址:http://skl-dmt.nuc.edu.cn
Email:skl-dmt@nuc.edu.cn
联系人:张国军 13834680208 杨玉华 13513641974
联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学院路3号中北大学省部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政编码:030051
七、其它注意事项
1、请仔细阅读本实验室网站发布的《开放研究基金申请指南》、《开放基金管理办法》
2、申请书一经提交无法修改,请提交前进行信息确认。
省部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4年6月